0898-66890859
catasbz@126.com
海南自贸港新闻>一笠千载,竹编新生

一笠千载,竹编新生

发布日期: 2025-11-03 00:00:00

来源:海南日报

东坡笠非遗传承人冯增超:
一笠千载,竹编新生


冯增超在编东坡笠。受访者供图

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博新

天还未亮,琼海阳江镇后岭村的一间工作室里早已亮起灯光。冯增超坐在竹制工作台前,手指翻飞,细细的竹篾在他手中逐渐勾勒出东坡笠的雏形。原来,不久前海口火山口景区向他订了10顶东坡笠和20把竹扇,交货期临近,他只能趁着天亮前加班赶工——白天还要给农民工学员上课。“还有好几所学校等着我去教孩子们编竹编呢!”他笑着说。

“我们家编东坡笠的手艺,算起来得有上百年了。”谈起与东坡笠的缘分,冯增超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。上世纪70年代的后岭村,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编东坡笠维持生计。他的父亲冯辉天,更是当地有名的编笠匠人,手艺精湛到能把东坡笠卖到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。

13岁那年,当别的孩子在村口嬉闹时,冯增超却总喜欢蹲在父亲身边,静静地看着他如何将一根竹子劈成细密的竹篾,再将竹篾编织成坚固耐用的笠帽。

高中毕业后,冯增超成了专职编笠人。“那时候花两个小时骑自行车到万宁龙滚镇赶集,60顶东坡笠早上9点前就能卖完,一顶能卖2.7元到4.7元。”他回忆道。东坡笠对海南农民来说不仅是遮阳挡雨的工具,更是生活的依靠——农忙时戴它下田,赶集时戴它出门,就连姑娘出嫁,嫁妆里也得摆上两顶崭新的东坡笠。

东坡笠的制作,远非外人眼中那般简单。冯增超详细解释道:“笠分两层,中间铺三片叶——两层葵叶,一层芭蕉叶。芭蕉叶在外,防雨防漏。”他从选竹开始讲述:“竹子要三年以上的,削成竹篾,用开水加盐煮二十分钟,晒两天,变黄了才能用。”传统的东坡笠需50公厘米的竹篾,儿童款则仅20厘米,“市场要什么,我们就做什么。”

编笠的过程更显匠心。“先用竹圈定大小,竹篾交叉成六角星形,从顶编到底,最后用胶固定塔顶,铁丝扎边。”他边说边比画,仿佛手中正捻着竹丝。过去用藤编,如今用铁丝;过去以植物熬油涂面,如今改用光油,“不变的是手艺,变的是适应。”

“您去过哪些地方展示东坡笠?”面对这一问题,冯增超如数家珍:“上海、四川、北京清华美院……还有南海博物馆、省博物馆。”最令他难忘的,是参加清华大学BMW非遗研修班的经历。

“海南去了五人,黎锦三人、椰雕一人,我是竹编代表。”他的声音中带着自豪。结业作品《浮莲》惊艳全场——用竹编仿制莲叶,高低错落悬于空中,灯光下如夏夜荷塘,“现在它还收藏在清华美院。”他说。

东坡笠的功能,早已不止于遮阳避雨。冯增超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:“如今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。”他举例道,2023年他编织的《竹情党意》,以竹喻党,以编纹喻岁月,作品被《人民文学》杂志社收藏;红色娘子军题材的“红军斗笠”也成为热门纪念品。

2020年,在琼海市政府支持下,他的工作室正式落成。如今这里不仅是制作间,更是展示馆与课堂。

接下来,冯增超计划走进校园,教孩子们认识竹编、做简单编织,比如五角星等。“只要学校需要,我随时都能去——哪怕一个班只有几个孩子喜欢竹编,也是把手艺传下去了。”冯增超说。


友情链接